台北植牙診所-豐華牙醫
【撰文╱諶淑婷】
近年來,牙周病被證實與全身系統性疾病有關,尤其是熟年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骨質疏鬆等有關,「牙痛不是病,痛起來要人命」,這句話該重新修正,牙痛當然是疾病,若能維護口腔健康,就是做好全身性醫療防護的第一步。
口腔問題,恐危害其他器官
牙周病是成年人普遍會遇到的口腔疾病,在臺灣有超過九○%的三十五歲成年人,多少都有牙周病症狀,並有九八%都有牙齦流血的牙周病初期症狀,比歐美的七五%高出許多,牙周病專科主治醫師林保瑩解釋,這與臺灣口腔保健的觀念推行及執行方式有關,「國人的口腔保健教育,來自於家長與學校,歐美認為口腔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、生活品質,所以從小就徹底推行,家長也十分關注,成年後的口腔問題自然較少。但臺灣起步較晚,所以民眾更要注意牙齒疾病。」
林保瑩說明,牙周病原本就是口腔裡存在的菌種,原本與身體相安無事,但當抵抗力變弱,細菌數量增加、失去原有平衡時,就會發生牙周病,「例如搭飛機出國時,沒有依照原本的口腔衛生照顧,加上壓力與適應時差,很容易在飛機上刷牙時就出血。」若以年齡分級,三十五歲前所發生的牙周病可視為「早發性牙周病」,牙周細菌破壞力強但較為少見。三十五歲後定義為「成年的牙周病」,流行病學中發現,這個年齡正是口腔細菌與抵抗力失去微妙平衡的階段,所以細菌的破壞力也較容易被凸顯。他以唐朝文學家韓愈的〈祭十二郎文〉為例,文中提到:「吾年未四十,而視茫茫,而髮蒼蒼,而齒牙動搖……」享年五十七歲的韓愈在年僅三十六歲時寫下此文,推算起來,也許韓愈也正為牙周病所苦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一九九四至九五年間開始有醫學研究顯示,牙周問題和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,呼吸系統疾病等產生關聯,之後又陸續發現口內細菌會經由血液循環影響全身,包括癌症、骨質疏鬆、不孕症、肥胖,可能都與牙周病有關。雖然詳細造成交互影響的方式仍需更多研究,但牙周病病人確實容易同時罹患上述疾病,或是這些疾病會因此加重,推論可能是經由血液流至全身的牙周細菌,會產生讓身體過度反應去抑制牙周細菌的影響,林保瑩說:「別讓口腔就能解決的疾病,影響身體深層疾病,尤其是熟年人,疾病愈少愈好,若能靠著口腔健康舒緩疾病的壓力、提高生活品質,何樂不為?」
牙周病的發生,必須有兩個要素同時存在,第一是父母遺傳的先天要素,第二則是後天照顧不良。由於牙周病與遺傳基因相關,如果父母或祖父母曾罹患牙周病,後代罹患牙周病的比例也會提高,若再加上後天保養不當,更容易產生牙周病。而有些人發現雙親為了牙齒問題所苦,特別注意潔牙與牙齒檢查,成功降低牙周病發生的可能,也有人不注重口腔清潔,但天生口腔細菌就不易引發牙周病、牙肉保護自我保護機制佳,也不容易蛀牙或罹患牙周病。
因此,及早發現牙周病、及早治療,是最有效對抗牙周病的方法。但牙周病素來有「沉默的疾病」之稱,國外雖已嘗試推行透過抽血檢測基因,預期是否會發生牙周病,國內卻還沒有辦法做到,想要預防牙周病,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半年洗牙一次的習慣,並主動要求醫師進行牙周病探測,而非只是目測有無紅腫、出血,作為是否罹患牙周病的指標。